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民情日记(多则,民情,日记)

时间:2024-01-22 20:45:58
民情日记(多则,民情,日记)[本文共6711字]

民情日记三则

一、大旱无情,南网有情

2014年3月28日星期日天气 晴

到龙洞村快一个月了, 今天是我非常振奋且深受鼓舞的一天,我的“娘家”派出单位面对抗旱救灾工作的严峻形势,公司领导非常重视,急灾区人民之所急,组织精干人员成立了抗旱救灾“共产党员先锋队”、“保供电服务队”在公司老总和书记的亲自带领下,迅速深入到抗旱救灾的最前沿——公司对口帮扶的边远山区龙洞村。

中午,公司救灾队伍首先来到在旱灾最为严重的龙洞村完小,给学校师生送来了250桶水、给218位师生每人配送了一只水桶及6500多元的食品、同时还为学校远程教育室送来了50套新桌椅。在田总经理的指挥下“保供电服务队”为学校全面检查整改了电力线路,重新安装架设了在水窖抽水用电的线路设施。下午“两队”分头行动,继续深入村组,逐户走访重灾村民,为受灾村民送水及帮助和指导他们进行生产自救,同时还为他们做好抗旱保供电优质服务。

晚上总结,公司领导指示我们“要关注民生,随时掌握灾情动态,做好持久抗大旱的准备,与扶贫村村民一道打好抗旱攻坚持久战,协助村“两委”组织发动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我们救灾服务队人人都要为抗旱救灾而尽力”。最后,村委会王主任说:“多年来,本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一直得到供电公司的大力支持,今年的大旱更让我们看到了南方电网的一片深情”。

二、孤寡老人值得关爱

2014年4月20日星期二天气 晴

今天是我驻村整好一个月半,在此前40多天的日子里,我参加完成了村两委的换届选举工作,并与新的两委班子成员深入调研,在帮助村民抗旱救灾、做好春耕备耕的同时,结合村情制定下一步的发展规划。持续的干旱我一直挂着陶家村的一个孤寡老人,老人名叫陶德英,今年七十多岁。中午我到达陶家村小组的时候,首先看望了陶德英老人,给他送去了一些食品,随即与陶家村小组长查看旱情,该小组旱灾比较严重,几个月来的持续干旱,给陶家村32户农户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困难,难能可贵的是全小组村民在村委会的领导和小组长的带领下,自大旱以来,与旱灾作斗争,发扬“不等、不靠”的精神,采取蓄、引、运等多种办法,努力开展抗灾自救。但象陶德英这样散失生产能力的孤寡老人,还需要大家的关心和帮助,自从干旱自来水断了以后,老人就靠隔壁邻居的关照用上一小部分水,基本上就是每天吃用两小瓢水。了解情况后,下午顶着烈日我与小组长为老人到离寨子600多米外的老窝箐沟为老人担了几挑水,暂时帮助老人解决了一星期的吃水问题。

晚上离开陶家在回村委会的路上,我在想,大灾面前,我们特别要重点关注五保户、特困户、残疾户、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的生活,千方百计想办法确保他们有饭吃、有水喝。

科技兴烟,收入翻番

2014年9月8日星期一天气 晴

今年的烤烟生产接近尾声,今天我与村干部又一次到龙洞村烤烟重点区河边小组了解查看烤烟生产情况,河边组31户农户,其中种植烤烟农户27户,种植面积147.5亩,建烤房23间,目前烘烤已结束,农户满怀喜悦收获自己的成果。王恒武组长介绍说,他家今年种植烤烟12亩,收入4万余元,全小组今年烤烟收入达30多万元,亩产值及总收入在去年基础上翻了一番,今年在旱灾面前能有这么好的效益是注入科技含量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乡党委、政府、烟站、扶贫单位的关心、帮助、扶持、辛劳、指导,对此非常感谢。

在龙洞村由于各小组及自然村区位的不同,乡村两级在布局产业发展上就有不同的规划安排,龙洞村上片区的组主要产业是以核桃、茶叶、蚕桑为主;下片区的组主要就是以烤烟、松脂为主。河边组安排部署种植烤烟是非常适宜的,4月20日烤烟移栽现场培训那天我在现场,我看到通过辅导员的详细讲解指导和示范,有力地推动整体移栽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按照技术员的要求农户在移栽过程中采取高起垄、挖大塘、施好肥、先盖膜、后栽烟的程序,集中时间,重点解决盖膜不及时的问题;在大面上基本做到了一边栽烟一边盖膜,栽烟膜口破得小,两头两边用细土压严、压实、不透风、不透气,盖膜质量上有很细致的要求。中耕管理期间,我与烟站辅导员到过河边组两次,辅导员对开展田间薅锄、理沟排涝、追肥培土、病虫害防治、

揭膜培土进行了耐心的指导。烘烤期间辅导员挨家逐户检查指导各烟农如何烘烤,并指导成熟采烤和分级扎把等工作,使烘烤和分级扎把,技术上得到很大提高,确保烟叶交出质量。

科学技术的投入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我想到了一位老为我们留下了那句经典的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经得起岁月的审计。

离开河边组,与王组长话别的时候已是傍晚。

二〇一四年十月一日

第二篇:“三送”民情日记

2014年12 月15日星期三雨

根据中共宁都县委的统一部署和县委《关于开展“深入基层送政策、深入群众送温暖、深入实际送服务”活动的实施方案》的要求作为“三入三送”的选派干部,今天一早我们组冒着绵绵细雨驱车赶往我们的驻村——对坊乡寺背村。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崎岖山路,我们组一行终于到达了寺背村村委会。在村委会办公室我们与村干部们开了个简单的碰头会,村书记陈晓怡介绍了寺背村的一些基本情况:

寺背村属边远山区位于对坊乡最南端,与瑞金市大柏乡小岑村交界,有17个村小组,5名村干部,占地面积17.37km2,耕地面积

1.37 km2,山地面积16 km2,总人口2100人,外出务工450人,五保户48人,低保户78人,计生困难户4人,优抚对象17人,贫困学生21人,上坊户2人。农民年均收入1950元,主要收入农业。村集体收入0.07万元,累计负债23.2万元。

2014年12 月16日星期四雨经过昨天商讨,今天决定去上屋村小组彭经鸣老人家中走坊,走进彭经鸣老人的家中,看着老人破旧的土胚房屋,屋内光线昏暗阴冷潮湿,心中总觉得不是滋味。老人对我们的到来感到惊慌失措,在表明我们是“三送”工作组的身份后才平静下来与我们交谈。

在与彭经鸣交谈得知,他今年已经76岁了,有一个儿

子,儿媳有智力障碍没有生小孩现在都外出打工,家中只有他一个人,生活困难。平常的日常起居都只能自己料理,邻居们也会经常过来看看他帮他做一些事情。

问到老人当前的需求时,老人提出年龄大了身体越来越差了,希望村委会给予生活上的关照和加入农村医疗保险,我们与他聊了一些医保方面的相关政策,村干部当场拿出了表格帮老人填写。当我送上200元的慰问金给老人时,老人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感激之情难于言表,只是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不停的说着“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

2014年12 月23日星期四阴

家住下西坑小组的陈宁都,自已及妻子都长年患病,生活困难,听同 ……此处隐藏1541个字……第一眼就看见葛永超在他家房前整理洋芋,我们问今年收成好吗,他说吃的到是没问题,洋芋能挖2014多斤,玉米的收成估计也还可以,说着他领我们到屋里,从锅里夹出刚煮熟的新玉米棒子,闻起来香喷喷的,连连劝我们吃,我们推迟不过只好接了过来,玉米味道还不错,在吃的同时又了解了其他相关的情况,最后我们吃了共三个玉米,给了他10元钱,他说什么也不接,我们说这是党的一贯优良作风,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他才接受了。

又去了好几家都没遇到人在家,有的去地里干活了,有的出门务工去了,我们电话联系了几家都说生活上没问题,没困难,也没什么矛盾纠纷。

(七星关区何官屯中心校邱世海)

早上教育局安排到毕节二中开会,是关于营养午餐学生实名制系统的会,要求录入学生实名制信息及身份证号码,学校把这项工作安排了下来,需要我们老师要去采集学生的身份证号码,也正好走访慰问村民,我们几个12点过就从毕节出发来何官屯了。

到了平顶山后,我们一边采集学生身份证号码,一边询问了解民情。到了常绍银家后,一进门,只见屋内没有以前那么干净,地上脏兮兮的,桌上全部是碗筷没有洗,详细询问之下才知道常绍银的妻子生病了,总是四肢无力,我们问去医院检查了没有,他说去了但医院说没有病,是身体虚弱,还拿出几张门诊发票给我们看,并问我们能不能申请点治病的补贴,我们详细记录了下来,并给他说我们帮你去上级政府咨询下,如果能,那么就一定会给你补助的。

下午我们带了何官屯政府救助站询问了工作人员,他们告诉我们门诊发票不能报销,要住院的才能进行医疗救助,但情况困难的可以给予临时救助。我们就把相关情况反馈给了常绍银。并把他家的情况向上面反映了,希望能给予临时救助。

(七星关区何官屯中心校邱世海)

今天我们小组已经对关口村拼的是组进行“三问三

解”工作快四个月了。我们小组成员拿出这个月的记录资料,在一起总结。回想起这个月的几次走访,与群众的交谈访问的过程中,我详细询问他们当前生产生活状况与子女入学、就业问题;对目前一些惠民富农政策的了解程度;对党委政府开展新农村建设和四群教育工作有什么期待及有什么需要帮助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等等。在初步的走访交谈中我总的感觉到:

一是群众对党委政府和工作队的认可度和期盼值还是很高

的,但村组产业单一、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少,群众自筹能力弱;

二是国家的支农、惠民政策宣传不够,许多政策群众不了解;

三、是虽然部分农户产业发展信心足,但启动资金不足,贷款门槛高;

四、是村子里的许多公共设施需要完善。五是子女读书、就业压力大。

尽管走访辛苦,占去了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但群众

的热情和他们淳朴的生活,使我们感觉再累也是值得的。能为群众处处主意,帮助解决困难,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希望通过这次“三问三解”工作,能为更多群众排忧解难,实实在在的解决他们生活的难题。

趁着国庆放假这几天,我们组决定作一次细致的,更深入的走访活动。

我们来到上次慰问的陈继飞家,刚好村支书张同训和村主任彭斯红一行正在这个组收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金。陈继飞的脸上挂满了忧愁,我们问情况怎么样了,发现邱声远已经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脑瘤晚期,没办法了,我们一边劝导,一边了解情况,陈继飞说希望在邱声远去世后能帮助他的儿子邱建伟办理孤儿的补助,我们都在心里暗下决心,希望能帮助到她。

又去了邱生松家,他说没什么困难就是路不太好,行动不太方便,希望能把串户路修好,我们给他们解释说:“国家的确有一事一议的工程的,但因为资金紧张,所有一年只能修一个村子,但是请你放心,很快就能轮到关口村了。”他笑着说好。

从他家出来,我们又去了邱永远、邱生芹家,详细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上的问题,并和他们聊天,他们反映现在国家政策好,生活基本没有什么困难。

(七星关区何官屯中心校邱世海)

第五篇:三问三解民情日记

太白河镇兴隆村王梦茹 “三问三解”日记

2014年4月3日星期三天气:小转中雨

窗外天已经黑了下来,大地被雨水滋润过一天,屋子里也伴着一丝初春的寒意。可是回想起今天“三问三解”的行程,我觉得黑夜中有那么一束光,心里也流淌过一股暖流,今天令我觉得很充实。

今天早上,下着大雨,陈书记带我到兴隆村的农户家中进行摸排走访。因为镇上到我们今天去的农户袁平安家中还有一定的距离,等到了居民家中,我们早已被淋了一身湿,但是这并没有妨碍我们走访基层的动力。看到我们的意外光顾,袁家嫂子主动迎上来将毛巾递过来,陈书记微笑着摆了下手说:“老袁,我们这次来,主要就是想问问你们最近生活的怎么样,娃儿最近好不好,上学有没有什么问题?”我看到袁家嫂子很激动,大概是没有想到领导能亲自到家来了解情况,她动情的说:“谢谢陈书记的关心,我们娃儿都好,家里都还好,就是······”我感到她似乎欲言又止,陈书记走上前去亲切的拍了拍她的肩膀说:“没有关系,你有啥困难,有啥难处,你就讲出来,只管跟我说,我这次来,专门就是为了解决你心里的疙瘩的。”袁家嫂子这下彻底放下了心,像吐珠子似的向我们倾诉了起来:“主要就是我们家的地太少了,我们跟老母亲住在一起,一家四口人,可是只有1亩多点地,只有老袁一个人在矿上上班养家,娃儿马上要上一年级了,我很着急。”我很快的记录着。这个问题在农村来说,应该很普遍,也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地不能种或者分的地太少。针对这个问题陈书记稍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猛然拍了一下大腿,开心的对袁平安说:“老袁啊,这你别着急,你们的地是坡地,属于退耕还林的范围,这个国家是给你们有补贴政策的,你可以去镇上的林业站查一下,这个补贴是绝对少不了的,还有娃儿上学的事情,一年级到九年级现在都是义务教育阶段,你们只需要承担一小部分书本费就可以,不要担

心。”听了陈书记的话,袁家嫂子(本站推荐:www.)悬着的一颗心也放了下来。其实国家对农民们的补贴,关怀和各项优惠政策照顾很多,种田有良种补贴,买拖拉机有农机具优惠,甚至前年的家电下乡,为农民朋友们解决了不少困难,省去了一大笔资金。

今天的下基层走访摸排,结果是令人感到欣慰的,我想袁平安家里的忧虑和困扰也许在很多农民身上都有。这就需要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如果我们“三问三解”更加到位,一定可以帮助更多的农民们解决心中困难和疑惑,那么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都可以实现,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在努力发展。

夜已经深了,今天的感触很深,我们带着感情接地气,情真意切;带着责任进村组,为民解忧。愿“三问三解”活动,似缕缕春风,给太白河大地带来勃勃生机;似滚滚春潮,掀起太白河镇发展的崭新一页。加油!

向你推荐更多相关文章:

三问三解民情日记

村官三送民情日记

两定一查三评

两管三评一推优

三山村入户调查民情日记

《民情日记(多则,民情,日记)[本文共671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