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地球和平共处读后感
读《与地球和平共处》有感
利用课余时间读了几日《与地球和平相处》一书,尽管没有完全读完、读懂,却也是感触颇深。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当环境在即使是最自私盲目,最习惯于篡改事实、玩弄权力的人那里都成为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时,地球实际上已经将人逼到了悬崖边缘。
然而,你无法对人类进行审判:人既是被告一方,又是受害一方;既是手段卑劣的元凶,又是天真无辜的被害人。这很像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麦克白,由于受到来自地狱的欲望之火的煎熬,这个脆弱的灵魂一步步滑向深渊,他在杀戮他人的同时也把自己变成了疯狂的牺牲品。人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屠戮,不正是在遵循着麦克白自我毁灭的道路行进着吗?
在《与地球和平共处》中,作者简单明了地为我们指出了人与自然环境不和谐的渊源——在地球自然生态圈的精巧网络中,所有物质的存在都要符合物质循环的规律;而在人类创制的技术世界里,被生产出(推荐访问范文网wwW.)来的东西往往只有功利目的,且一次性使用后便只能丢弃。又由于这种物质的生产不遵守生态规律而是任意组合的分子结构,自然界无法将其分解。更糟的是,这些废物对人来说经常是有毒的。
当我们为每一个科学幻想终于变成了事实而欢呼时,谁会想到它对我们的生存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威胁。为节约能源采用核电技术,却产生了无处丢弃的辐射废料;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大规模使用氮肥,却严重污染了河流、水源;焚化垃圾同时发电,听上去是个美妙的主意,却产生了致癌的粉尘;石化工业为大众消费提供了便利的包装、洗涤用品,一次性使用后却给自然增添了永远摆脱不掉的负担??技术的更新越来越快,人们对其依赖和期望也越来越大。这意味着,人对它的反思和控制也可能越来越微弱。
要求人为环境危机放弃已经取得并带来巨大利益的技术生产,如同让走向疯狂之路的麦克白回心转意,一切好像都为时太晚。人和地球已经宣战,本是母子却反目为仇,非打到两败俱伤,共同毁灭为止。种种环保的努力,在悲观的阴云笼罩中,只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之举。
然而,巴里·康芒纳却为他这本处处论尽技术圈对生物圈的伤害的书取了一个非常乐观的书名——《与地球和平共处》。它看上去像一句空洞的宣传标语,似乎问题已经严重到只能用口号来自我安慰或自我嘲讽。事实上,对环境问题了解得越表面化,可能越会失去信心。而作为一个专门的环境研究者,本书作者却相信问题是可以逐步缓解,幸运的话最终能够解决。
由于书中的案例大多来自美国,因此很难断定有哪些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延展。但那种严格基于数据事实,在遵从社会经济法则的基础上,为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案付出积极而理性的努力,却能给人带来信心和希望。他认为,在商业等各种利益驱动下的危及环境的生产决定权不在消费者手中,而生产的决定者也完全可以从危害更小、甚或清洁无害的另一些技术中获利,问题在于公众意见的参与和更多可行性方案的摸索。从众多环保作品的佼佼者——那部激动人心、改编自真实故事的影片《永不妥协》在全球票房和美国奥斯卡桂冠评选中受欢迎的程度
来说,康芒纳先生说的一点没错,环境问题深入人心。
技术的进步给人带来了麦克白式的处境,但并不必然导致去否定所有的发展和文明。为了环保倒退回“小国寡民”过于极端,而且也不现实。环保应是可行的、积极的而非概念的、暂时应付的。另一种观念认为,要发展必然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他们以为从“发展”中获的利要大于付出的环境代价。事实正好相反,从长远来看,没有正常的环境依托,所谓的发展只不过是一时的蝇头小利(还往往只是一小撮既得利益者),而被牺牲掉的环境却是千金难买,无法复原的。对于“可以走一条中间道路,采取控制污染的办法”,作者认为也是掩耳盗铃之说。依照原有的方向,技术会不断进步,意味着对生态的更大破坏,所以根本无法控制。妥协的结果,牺牲的还是环境。所以,必须预防而不是控制。
当在远离工业区的爱斯基摩人体内发现了有毒金属物质时,当致癌工业导致癌症死亡率明显上升时,当儿童的健康受到被污染的食品威胁时,环境危机不仅仅是话题,而是对生存的威胁。这种情况会促使人们行动起来,但在此之前,至少应该弄明白哪些做法更有效。阅读此书肯定会有所启发。
在书中,作者以美国环境为背景,回顾了美国政府和公众在控制环境污染方面所做的努力,揭示了为什么美国在抢救环境方面花了数千亿美元,而美国的环境危机却愈演愈烈。书中所阐述的美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许多正是我国现在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问题。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我国应当认真加以借鉴和吸收,从而在我国的环境建设方面,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少走些弯路,而本书在这方面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极有价值的参考书。
在书中第一章告诉我们人类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与所有其他生物共同居住的自然世界,另一个则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世界,或许可以称它们为生物圈和技术圈。两个圈子互相联系紧密相连却又互不打扰。然而现在,由于人类的贪婪,打乱了两个圈子的平衡,圈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激化,环境危机随之产生。臭氧层出现一个洲那么大的空洞,全球变暖,干旱,洪水,热气流等自然灾害愈演愈烈。世间万物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人类有必要了解两个世界的相互作用。人类创造的技术圈太过强大,而改变了生物圈,而被改变了的生物圈又反过来会淹没城市,会灾难性的减弱我们获取基本生活必需品的能力。人对生物圈的攻击已经引发生物圈的反击。我们所生活的双重世界所造成的尴尬已经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反应。
当然,为了化解危机,人类试图了解两者之间的矛盾,搞清楚如何才能使两者协调一致。为改善环境质量,美国自1970年起就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从减少铅污染到减少空气的其他污染,从减少水体污染到减少食物中有毒化学物到减少放射性材料污染等等努力中,有的效果明显,有的相比之相形见绌。尽管如此,人类也未能阻止环境的持续恶化,更不用说改善环境状况了,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化的问题。无论是统计数字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得出这样一个证据:全国为恢复环境质量所作的大量努力已经失败。
面对这些经历,这些惨痛的教训,我们总结出采用控制的办法之所以对环境质量的改善不起作用或作用不大,是因为这些办法到头了会不攻自破。总之,采用任何控制装置的办法都不可能不让某些污染物进入环境,而此种活动的持续到头来会抵消控制装置原本的作用。然而,如果某污染物被消除或被禁止使用,则其进入环境的可能性就能永远将为零。如果污染能够得到防止,那么环境质量就可以与经济活动的增加将兼容;如果污染仅受到控制,则两者还是会发生冲突。可见,在恢复环境质量方面,预防措施起作用,而控 ……此处隐藏6495个字……观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当前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充分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对我们在水利工作中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去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条件为代价来求得眼前的发展.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破解中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
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中国治水事业而言,就是要用这种理念去努力破解中国面临的水问题.
当前,水利工作面临四项任务,即解决我国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严重等四大水问题.这些问题表面上是水对人的伤害,但本质上是人对水的伤害造成的后果.因此,在防止水对人的伤害的同时更要注意防止人对水的伤害.破解中国的四大水问题,最核心的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内涵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狩猎和采集方式从事生产活动,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主要体现为依赖和适应,人类生产和生活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明显,人对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在农业社会,从事农业劳动是人类主要生产方式,由于生产规模小、强度低、其负面影响较小,人类与自然保持一种融合的非对立关系,但是在一些局部区域也出现了过度开垦与砍伐等现象,特别是为了争夺水土资源而频繁发动战争,使得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促使相对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或区域性的不和谐现象。在工业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高,人类活动范围已扩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并极大地提高了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但是,全球性的人口急剧膨胀,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杨多贵,2014]。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
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辨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总之,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第四篇:习惯与自然读后感
习惯与自然读后感
在今天,我读了习惯与自然中的一则故事,习惯与自然读后感。故事说在泰国,人们用铁链把小象拴住,小象无法挣脱铁链,因而习惯成了自然,长大后也不去试图挣脱铁链了。同样,也有一个驯虎师因为习惯相信自己的老虎吃素,后来就被自己的老虎吃了。
读完这篇故事,就想起我自己,我从小写字就不认真,许多字都不按正确的笔画顺序拼凑而成的。到了五年级时,有一次考试,读后感《习惯与自然读后感》。 我因为写字不端正,竟扣了清洁分。到了这时,我才明白书写不认真的后果。于是,我便下定决心要改了这个坏习惯。但是习惯成了自然,连一、二年级小朋友都能写端正的字,我却一直改变不了这个坏习惯。我现在只能天天练字,才能使我的字端正一些。
今天,我读了这篇故事后,我明白了我们不能让一些坏习惯成为自然。我们必须得改掉这些不好的习惯,不能让他们成为我们学习道路中的绊脚石。
有许多人谈到自己的缺点时,总是会说:习惯了,改不了了!难道我们真的要像泰国的小象一样,被铁链拴住一生一世吗?
第五篇:自然与科学之谜读后感
最近,我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自然与科学之谜读后感。这本书叫《自然与科学之谜》,它是一本关于数学和科学的书。它不仅给我知识,还让我大有感触。
就拿其中的一篇——《可怕的地震》来说吧。它介绍了从1900年以来发生的重大地震,如:1920年12月的中国宁夏8.5级地震,死亡20万人;1976年7月的唐山大地震,经济损失上百亿元……这些事件令我越看越心酸,因为死亡人数都上万,读后感《自然与科学之谜读后感》。
而且我在书上也了解到地震还可能造成火灾、海啸、水灾、山崩、地陷、火山爆发等次生灾害。
其实,主要原因还是我们自己。像一些人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置人民的生命于不顾,把建筑用的钢筋换成竹签,使房子的抗震能力大大降低;有些人不停地向地底打洞,改变了地底结构。
我每次听到地震的新闻,心里总会想:为什么人们不都加固下房子,虽然那样的投资可能比较大,但总比发生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要小得多,最重要的是可以大大降低人员的伤亡,人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自然与科学之谜》使我获得了知识,还让我学会了思考。我喜欢它!
指导老师:任静霞